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园地 / 教学心得
海外汉语课堂上的“饮食文化”
 
2009年12月28日
 

作者(右五)与部分热心家长在一起
  分析语言教学经验的关键是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的背景而单独存在。尤其在海外教中文,教授语言不能单独视为教字词、句子和语法,而应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这文化传播的手段就是直观和有趣味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较为枯燥的语言教学充满活力。前不久,我就上了一堂关于“吃”的课。

  我现在教五年级两个班的48名学生,年龄10岁左右。教材使用的是暨南大学编辑的中文课本第5册。第5册的前3课书,都和日常生活有关。特别是第2课“上餐馆”吃中餐,里面的词汇和内容同学们较为熟悉。在备课时我就准备向学生布置一篇和中国饮食文化有关的写作。写作是海外学中文学生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学了上千汉字,但他们常常词不达意,语序颠倒。难虽难,但不能避而不教。

  这次活动我是这样安排的:我们用一节多课就完成了生字和课文的学习,然后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到了写作上。我的开场白是:“你喜不喜欢吃中餐”?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喜欢什么菜?”大家七嘴八舌说了一大串。再问“最喜欢吃什么中国菜”?五年级四班的张艾文同学脱口而出:“妈妈做的罗宋汤!”当听到“罗宋汤”这3个字时,我心里一亮:“好!咱们就说说什么是罗宋汤?汤里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味道怎么样?”张艾文同学摇头晃脑地一一回答,听得大家都要流口水了。

  我马上又引申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好不好?”我随机布置了作文题目“拿手菜”。先解释“拿手菜”的意思,现在学生又学会一个新词“拿手”,大家马上说开了:“妈妈的拿手菜是饺子”、“爸爸的拿手菜是葱花饼”,更多的同学开始说起了各种的食物,比如这个菜为什么好吃,那个菜怎么难做……这些讨论内容为写作打下了伏笔,开阔了思路,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处境。同时,把新学的词:青菜、鱼肉、海鲜、炒饭、汤,味道香、饱极了、吃得很饱……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无形中复习了新学的东西。

  两三周后作文交上来了,当我批改着一篇篇散发着诱人佳肴气味的习作时,又产生了一个新主意。如让同学读一读他们的作文,再尝一尝这拿手菜不就更棒了吗?和家长一联系,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这天的课可真热闹,第一节课是考试,学生们一派小大人的样子,个个神情严肃,疾笔飞书。第二节课聚会开始,讲台前摆满了家长们亲自掌勺的拿手菜,虽然不是厨艺比赛,但也各显千秋。孩子们宣读自己的佳作,然后一拥而上品尝名菜:韭菜蛋饼、叉烧肉、葱油饼、蛋炒饭、炸藕盒、红烧豆腐、香干肉丝、梅干菜、比萨饼……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光这名字就够孩子们记一阵子的,学生们对课文中所说的“中国菜颜色美、味道香,又好看又好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应邀参加的家长个个喜笑颜开,连声说“这样的活动办得好,应多办”。

  在海外教中文,不仅要教中文知识,还要传扬中国文化,所以我在每年的教学活动中都会根据课文内容额外加入一些辅助内容。每次活动我都会鼓励家长参加。我要强调的是,海外中文教学要收到良好效果,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父母对孩子的一丝微笑,跷跷大拇指,这种亲情激励着孩子们在学中文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丛勉尔 美国)

附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