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文学作品里的“狗”
2018年02月12日 10:50

  人类自创造文字伊始,就有了关于狗的记载。《殷墟文字类编》中有狗的象形文字,《易》中有代表狗的符号,《诗经》有“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的诗句。这里的“龙”指的就是狗。

  古籍中狗的别名很多,狗高四尺则谓“獒”,体大者曰“猗”,善捕猎、看田者曰“良犬”,良犬有鸟龙、韩卢、殷虞、茹黄、郁林、地羊、白龙沙等名称。

  《周礼》称养狗的人为“犬人”。汉代始设训营狗官职叫“狗监”。汉武帝甚至为狗建了“犬台宫”。《三辅黄图》载:“犬台宫,在上林苑中,去长安西二十八里”,在“犬台宫”外又建筑了“走狗观”。汉灵帝更是爱狗爱得发狂,史称他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缓”,“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给狗戴冠系缓,使狗成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

  古代盛行用狗祭祀和丧葬的风俗。《礼记·曲礼下》云:“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段玉裁案:“羹之言良也;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可能古人认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灵或祖先。

  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唯一的大墓发现一个用漆朱木匣装的完整的狗骨架。另外,甘肃玉门的夏代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也有狗。商代的家畜,除了食用及其他用途之外,大量的被用于祭祀或丧葬,狗也不例外。商代的祭祀遗址中狗骨发现较多。商代的墓葬,在腰坑中殉狗相当普遍。西周早期的中型墓中,有的将整腿牲肉或整个牛头、狗头等放在一起,表明人们将牛、狗等肉食动物献给死去的亲友。最近,在洛阳的东周王城内发现的“天子六驾”,每一车厢内都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秦国在春秋时期就有在四方城门杀狗御灾的风习。汉代乃至以后仍盛行此俗,民间喜杀白犬祭祖。《风俗通》卷八说:“杀狗碟邑四门,以御蛊灾。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曰正月白犬血,辟除不详”。《四民月令》载:当时的宗族十一月便要“买白犬养之,以供祖祢”,正月则“收白犬骨及肝血”。

  古诗词中的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一首《归园田居》,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间山居图,让人感到无比悠闲畅快。狗作为一个在乡野中并不罕见的物种,在很多年前便已被人们驯化饲养,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古往今来,自然也在诸多文学作品里留下了踪迹。而诗词作为在中国民间发源的草根文学,其不仅“言志”“抒情”,更是历朝历代现实生活的写照,自然与狗也是息息相关。

  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汉·佚名《十五从军征》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唐·杜甫《新婚别》

  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 汉·佚名《有所思》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文学作品里的“狗”
2018年02月12日 10:50

  人类自创造文字伊始,就有了关于狗的记载。《殷墟文字类编》中有狗的象形文字,《易》中有代表狗的符号,《诗经》有“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的诗句。这里的“龙”指的就是狗。

  古籍中狗的别名很多,狗高四尺则谓“獒”,体大者曰“猗”,善捕猎、看田者曰“良犬”,良犬有鸟龙、韩卢、殷虞、茹黄、郁林、地羊、白龙沙等名称。

  《周礼》称养狗的人为“犬人”。汉代始设训营狗官职叫“狗监”。汉武帝甚至为狗建了“犬台宫”。《三辅黄图》载:“犬台宫,在上林苑中,去长安西二十八里”,在“犬台宫”外又建筑了“走狗观”。汉灵帝更是爱狗爱得发狂,史称他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缓”,“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给狗戴冠系缓,使狗成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

  古代盛行用狗祭祀和丧葬的风俗。《礼记·曲礼下》云:“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段玉裁案:“羹之言良也;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可能古人认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灵或祖先。

  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唯一的大墓发现一个用漆朱木匣装的完整的狗骨架。另外,甘肃玉门的夏代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也有狗。商代的家畜,除了食用及其他用途之外,大量的被用于祭祀或丧葬,狗也不例外。商代的祭祀遗址中狗骨发现较多。商代的墓葬,在腰坑中殉狗相当普遍。西周早期的中型墓中,有的将整腿牲肉或整个牛头、狗头等放在一起,表明人们将牛、狗等肉食动物献给死去的亲友。最近,在洛阳的东周王城内发现的“天子六驾”,每一车厢内都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秦国在春秋时期就有在四方城门杀狗御灾的风习。汉代乃至以后仍盛行此俗,民间喜杀白犬祭祖。《风俗通》卷八说:“杀狗碟邑四门,以御蛊灾。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曰正月白犬血,辟除不详”。《四民月令》载:当时的宗族十一月便要“买白犬养之,以供祖祢”,正月则“收白犬骨及肝血”。

  古诗词中的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一首《归园田居》,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间山居图,让人感到无比悠闲畅快。狗作为一个在乡野中并不罕见的物种,在很多年前便已被人们驯化饲养,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古往今来,自然也在诸多文学作品里留下了踪迹。而诗词作为在中国民间发源的草根文学,其不仅“言志”“抒情”,更是历朝历代现实生活的写照,自然与狗也是息息相关。

  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汉·佚名《十五从军征》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唐·杜甫《新婚别》

  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 汉·佚名《有所思》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