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创造快乐体验,让孩子爱上发言
2018年03月07日 13:49

  一个高效有活力的课堂,学生的回应是一定积极的。为了鼓励孩子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很多老师也是煞费苦心。据了解,不少老师非常热衷物质奖励,对表现好的同学,以小零食小玩具等为“诱饵”,手段很直接,短期很奏效,但终因浮于表面而好景不长。也因此常常听到老师们有诸如此

  类的抱怨。因为这种物质奖励本身就有问题,将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简单外化为物质诱惑,借助老师和学生之外的第三媒介,让导向发生了方向性的偏离。所以时间越久,不仅无效还会带来种种弊端。

  发言本身,的确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不仅对孩子,成人世界也不例外,更别说第二语言教学的孩子了。老师们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比物质奖励更为常用的,是口头表扬,比如那句老调牙的“棒棒,你真棒!”。尽管也给了孩子一定的鼓励,但因为内容空洞、不接地气,并不能真正触动孩子,满足孩子,其结果只能是隔靴挠痒。所以时间长了,自然失去效力。那么,对于情况完全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又如何让孩子爱上发言呢?

  首先当然毫无疑问,是要立足游戏化的教学理念,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演绎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有滋有味,吸引孩子的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关于教学流程的游戏化,我之前已有拙文专门写过,今天我在这里剑走偏锋,论一论孩子发言之后,教师的回应,该怎样创新。怎样在语言沟通无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肢体语言以及情感交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优势,吸引孩子爱上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孩子敢于发言、爱上发言,首先是想办法,让发言这件事与开心、趣味紧密关联,而这办法不能太过平淡,既要整出些新鲜感和仪式感,要保证趣味性指数,能足以抵御发言本身带给孩子的心里负担,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对发言充满期待。那么最受孩子们期待的到底是什么呢?游戏,还是游戏,唯有它是不二的选择,更是快乐的担当。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唯有它能满足孩子天性的渴求,也唯有它,能超越物质诱惑,给孩子深层次的精神满足,获得最享受、最持久的快乐体验。

  所以,从细节出发, 每当孩子大胆举手,且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我创新了一系列,师幼肢体合作交流的鼓励方式,从拥抱击掌,到拍手击掌,到左右手分别拍手击掌,再到击掌上跳等等等等,实践证明,这些不断升级的,动手动脚又动脑的快乐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加认真地听课,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惧发言,到慢慢地爱上发言,包括一些从未举手的孩子。因为他们目睹了,快乐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每当孩子因为发言,获得上台互动游戏时,个个都兴奋得手舞足蹈上台,结束游戏时,又蹦蹦跳跳下去,快乐满足的神情尽显无遗,引得众伙伴一边投去羡慕的目光,一边是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每当集体提问时,对反应灵敏积极回应的小朋友,我同样会立马伸出手掌,跟他来一个隔空“击掌”,伴着两声开心而响亮的“bia、bia”完成一次漂亮的合作。更多的时候,当孩子们集体回应,我双手一举,孩子们便立刻会意,全部举起小手,一起跟我来个更热烈更火爆地击掌,整个教室洋溢着轻松和愉悦。很快,孩子们便迷上了这种好玩有趣的鼓励方式,远比停留在大拇指上,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棒棒,你真棒”要来的更加过瘾。因为相互的拥抱、击掌、跳跃的动作里,不仅有肢体合作,更有眼神交流、画面感染和心灵共振,是一种全新的快乐体验。

  这样的创造,是游戏力在教学中又一次探索,更是正面管教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高度指引。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其核心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所谓的价值感是由内向外,是孩子认为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是能够做出贡献的。所谓的归属感是由外向内,是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支持、被尊重、被爱。师生之间这些简单的肢体交流,便能大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自信大胆的发言。在师生互动的游戏中,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游戏的快乐,更有深层次的自我价值的获得感,和与老师之间情感交融的归属感。

  体验创新游戏,感受自我价值和爱的归属,孩子们不仅爱上了发言,也爱上了我这个能给他们制造很多快乐的老师。每当我一进教室,无论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准会在我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感受到我的存在,并热情的送上响亮的问候“孙老师好!”最为感动的是,孩子们用天真无邪的童心,稚气朴拙的小手,绘制了一张张爱意浓浓的“爱心”卡。为我“颁发”了海外华教中,我最看重的,最有意义、最温暖的爱的“奖章”。  (达府美速智民学校 孙素荣)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创造快乐体验,让孩子爱上发言
2018年03月07日 13:49

  一个高效有活力的课堂,学生的回应是一定积极的。为了鼓励孩子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很多老师也是煞费苦心。据了解,不少老师非常热衷物质奖励,对表现好的同学,以小零食小玩具等为“诱饵”,手段很直接,短期很奏效,但终因浮于表面而好景不长。也因此常常听到老师们有诸如此

  类的抱怨。因为这种物质奖励本身就有问题,将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简单外化为物质诱惑,借助老师和学生之外的第三媒介,让导向发生了方向性的偏离。所以时间越久,不仅无效还会带来种种弊端。

  发言本身,的确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不仅对孩子,成人世界也不例外,更别说第二语言教学的孩子了。老师们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比物质奖励更为常用的,是口头表扬,比如那句老调牙的“棒棒,你真棒!”。尽管也给了孩子一定的鼓励,但因为内容空洞、不接地气,并不能真正触动孩子,满足孩子,其结果只能是隔靴挠痒。所以时间长了,自然失去效力。那么,对于情况完全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又如何让孩子爱上发言呢?

  首先当然毫无疑问,是要立足游戏化的教学理念,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演绎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有滋有味,吸引孩子的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关于教学流程的游戏化,我之前已有拙文专门写过,今天我在这里剑走偏锋,论一论孩子发言之后,教师的回应,该怎样创新。怎样在语言沟通无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肢体语言以及情感交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优势,吸引孩子爱上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孩子敢于发言、爱上发言,首先是想办法,让发言这件事与开心、趣味紧密关联,而这办法不能太过平淡,既要整出些新鲜感和仪式感,要保证趣味性指数,能足以抵御发言本身带给孩子的心里负担,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对发言充满期待。那么最受孩子们期待的到底是什么呢?游戏,还是游戏,唯有它是不二的选择,更是快乐的担当。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唯有它能满足孩子天性的渴求,也唯有它,能超越物质诱惑,给孩子深层次的精神满足,获得最享受、最持久的快乐体验。

  所以,从细节出发, 每当孩子大胆举手,且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我创新了一系列,师幼肢体合作交流的鼓励方式,从拥抱击掌,到拍手击掌,到左右手分别拍手击掌,再到击掌上跳等等等等,实践证明,这些不断升级的,动手动脚又动脑的快乐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加认真地听课,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惧发言,到慢慢地爱上发言,包括一些从未举手的孩子。因为他们目睹了,快乐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每当孩子因为发言,获得上台互动游戏时,个个都兴奋得手舞足蹈上台,结束游戏时,又蹦蹦跳跳下去,快乐满足的神情尽显无遗,引得众伙伴一边投去羡慕的目光,一边是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每当集体提问时,对反应灵敏积极回应的小朋友,我同样会立马伸出手掌,跟他来一个隔空“击掌”,伴着两声开心而响亮的“bia、bia”完成一次漂亮的合作。更多的时候,当孩子们集体回应,我双手一举,孩子们便立刻会意,全部举起小手,一起跟我来个更热烈更火爆地击掌,整个教室洋溢着轻松和愉悦。很快,孩子们便迷上了这种好玩有趣的鼓励方式,远比停留在大拇指上,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棒棒,你真棒”要来的更加过瘾。因为相互的拥抱、击掌、跳跃的动作里,不仅有肢体合作,更有眼神交流、画面感染和心灵共振,是一种全新的快乐体验。

  这样的创造,是游戏力在教学中又一次探索,更是正面管教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高度指引。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其核心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所谓的价值感是由内向外,是孩子认为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是能够做出贡献的。所谓的归属感是由外向内,是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支持、被尊重、被爱。师生之间这些简单的肢体交流,便能大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自信大胆的发言。在师生互动的游戏中,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游戏的快乐,更有深层次的自我价值的获得感,和与老师之间情感交融的归属感。

  体验创新游戏,感受自我价值和爱的归属,孩子们不仅爱上了发言,也爱上了我这个能给他们制造很多快乐的老师。每当我一进教室,无论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准会在我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感受到我的存在,并热情的送上响亮的问候“孙老师好!”最为感动的是,孩子们用天真无邪的童心,稚气朴拙的小手,绘制了一张张爱意浓浓的“爱心”卡。为我“颁发”了海外华教中,我最看重的,最有意义、最温暖的爱的“奖章”。  (达府美速智民学校 孙素荣)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