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民间谚语中的“虎”
2010年05月17日 16:43

  谚语属于熟语的一种,流传广泛,寓意丰富,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民间,有关“虎”的谚语可谓俯拾皆是,精彩纷呈。

  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其勇猛、威武、刚强的性格特征,首先被普通百姓极力推崇,人们称不可企及的威风叫“虎威”,形容稳健雄壮的步伐为“虎步”,赞叹某人极有胆量谓“虎胆”,描写某人长得魁梧用“虎背”,对英勇善战的将领敬奉为“虎将”,就是谈到小孩长相不凡也笑说“虎头虎脑”。正是因为“虎虎有生气”,人们往往“谈虎色变”,甚至敬而远之地感喟:“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下山,来势凶猛”、“老虎戴辔头,没人敢去骑”等等。这些谚语实际上从不同的侧面,形象地反映出了老虎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它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招惹不起的。

  当然,老虎作为一种珍贵的保护动物,也是具有许多生活习性的,民间谚语于是常常以它的某一方面特征来作比,或歌之颂之,或警之咒之,褒贬悬殊,多得其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特指不论做什么事情不可能没有疏忽;“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形容某些碌碌无为之辈具有喜夸海口的性格;“老虎的胡须捋不得”,以“捋虎须”来比喻触犯了有权有势的人;“老虎门下官难做”,暗示官场之上必须视帝王国君和达官显贵的眼色行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言简意赅地告诉人们,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达到某种目的,如果不冒风险,不以艰苦的努力去实践,就不能如愿以偿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尽管老虎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和胆量去“打虎”、“斗虎”、“灭虎”,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们上述心理、思想和愿望的谚语也有不少,如“敢把皇帝拉下马,老虎也得掰掉牙”、“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狼怕鞭,虎怕圈,狗怕低头捡大砖”等等。这些谚语读来既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催人深思。不过,在辞旧迎新的钟声敲响之际,我欣赏的是“虎视眈眈,震慑狐鼠”,赞赏的是“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