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杨式太极拳的发展
2010年06月04日 10:59

  杨露禅逝世后,长子杨凤侯、次子班侯、三子健侯来继承。

  凤侯。在家乡教拳,主要传人是潘贵,潘贵传李万成(?—1940),李万成传林金声(1913—1988)。因凤侯去世较早,年代不祥,膝下有一子,杨兆林,字振远,功夫多由班侯、健侯传授。兆林在家乡及周边地区传授太极拳,为家乡即周边地区的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的有翟文章。

  班侯,名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自幼习武则智,学文则愚。每当杨露禅教他拳技时,他都能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招式,从攻防进退中,练成制服对方的绝招,最后战胜对方,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7岁随父进京时,练功已有12年之久。班候曾用拳术击败了武林名师“雄县刘”,又在北京西四牌楼击败了打过七省擂台未遇对手的“万斤力”,以后凡是寻衅闹事者,班侯是来者不拒,不管他在江湖上有多大名气,敢打敢拼,无不败在班侯手下。杨式太极拳不败的名声,震撼了清廷,誉满全国。给太级拳争来了举国公认的“国术”称誉。人们常说“杨家拳,班侯传”是有一定道理的。班侯只生一子名兆鹏,授拳桂林,亦小有名望,传表弟白忠信。

  班侯授徒有:傅山、全佑等。全佑满族人,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全佑传其子鉴泉,从汉姓吴,创吴式太极拳。班侯在家乡传张信义、陈秀峰、李万成等,均享有盛名。

  健侯,名鉴,号镜湖。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43年),卒于民国6年(1917年)。他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人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露禅逝世后,他在京授拳。宽厚仁慈、秉性温和,从不恃拳傲物,有极高的武德。他在继承父亲“小架子”的基础上,考虑到从学人的身体条件,着眼健身第一,在露禅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扩大,既保持了技击特点,更适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杨式太极拳史上又进了一步。

  健侯有三个儿子:长子兆熊,字少侯,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班侯、健侯逝世后,杨式太极拳使他们兄弟三人传承,少侯生性刚烈,大有其伯父的遗风。若论拳术成就,世所推崇澄甫了。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他幼年受其父健侯的教诲,青年时代更是勤奋钻研,寒暑苦练,洞察妙悟,功夫日深。他的拳术外柔内刚,引人发人,功夫独到。他的拳势“先求大开大展,后则紧凑严密”。以他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终将太极拳这一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宗师。人民国后曾长期任国术馆长、先后到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设场授徒。誉满全球。今天杨式太极拳流行世界各地,与杨澄甫先生胸襟广阔,悉心授徒是分不开的。

  杨澄甫继承祖上嫡传,又总结了自身经验,把祖父创造的“小架”和父亲修改的“中架”,根据后人的需要,改成一百单八式的“大架子”。他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式太极拳逐步定型,写成了《太极拳体用全书》,于民国23年(1934年)刊行于世,这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典范,是对人类体育运动做出的一大贡献。正是由于杨氏祖孙三代的努力,使太极拳这一传统拳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的流传。今天的88式,48式,以及简化24式,都是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整理创编出来的。杨澄甫于民国26年(1937年)逝世,终年54岁。

  杨澄甫四子:振铭、振基、振铎、振国,和外甥赵斌、婿傅钟文均随澄甫学拳,成为当代有名的拳师。

  杨振铭(1919—1985),字守中,久居香港授拳,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

  杨振基,生于1922年,自幼随父亲学拳,受到严格训练。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练拳不懈,60年代初,到河北省体工队专事太极拳教练,曾到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邯郸等地教拳。

  杨振铎生于1926年,幼年在杭州随父习拳,后又从学其兄,练就一身真功夫。现在山西党校工作。任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及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法国巴黎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曾教拳赴法、美、新加坡等国传艺。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