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太极拳演进说
2010年06月04日 11:06

  尽管太极拳创始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这构成了现代意义的传统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1、基本形成期

  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年),经过五传,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表现为:

  (1)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讲的就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个时期的拳论中已有了运用阴阳哲理、五脏医理解说拳理,如《太极拳十大论》中的“二气,呼吸既阴阳也”,“五脏,夫捶以言势,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

  (2)拳套动作形态

  陈王庭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习,取而代之的是陈式太极拳一路和炮锤(现称之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张宗禹--->张彦传陈清萍,也有人称陈青平学拳于陈有本,后入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一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形,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

  2、流派定型期

  这个时期时间跨度较大,经历了从杨禄禅学拳到孙禄堂晚年定孙式太极拳,期间确定了现今流传的孙式、杨式、吴式、武式的形成与定型,以及陈式太极拳的最终定型,从而最终形成并定型为目前流传较广的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当然此外还有其它流派的太极拳如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这里不作阐述。

  (1)重要的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正式出版的理论著作,主要有陈微明、许禹生、孙禄堂、吴鉴泉、陈鑫等人的专著。20年代初开始用照相技术,对动作拍照制版,给后人留下珍贵拳照,突出的有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陈发科的拳势照片,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杨澄甫的《体用全书》,孙禄堂的《太极拳学》等,都是最为重要的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论,虽未正式出版但确是经典之作,对太极拳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式太极拳,以陈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1799——1872)到北京传拳,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始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建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建候三子澄甫(1883——1936)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舒张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其它架势的杨十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子班候(1837——1892)小架子的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