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春节:中华民族最大节
2011年01月13日 09:29



  虽然“春节”正式成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名字只是近百年间的事情,但是,有关“春节”的历史却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一年一度的春节如同脚步一样,既厚重又轻灵地迈过神州大地。

  “春节在古代一直叫‘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新年。老百姓叫‘大年初一’,文人学士叫‘元旦’、‘元日’。”北京大学民俗学副教授陈连山说,“虽然辛亥革命之后引进阳历,春节丢掉了‘元旦’的名字,但仍然是我们最大的节日。”

  农业生产催生春节习俗

  世界上似乎很难找到另一个节日,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快乐、祥和,而且时间跨度那么长。虽然精确地说,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春节更像一次漫长的假日狂欢。

  北京旧时的童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至于春节的结束,一般都认为要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腊八到元宵节,算起来竟有一个多月。节日的高潮,便在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

  今人邓云乡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番北京年夜的“协奏曲”,是“噼啪”的爆竹声、“噔噔噔”的剁饺子馅儿声和各路铺子里“噼噼啪啪”算盘结账的声音。如今,结账早已不用算盘,剁馅儿声音亦不常闻,只有烟花爆竹的声音还伴随着人们的说笑,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年。

  “关于春节起源,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具体起源时间很难考证。学术界有过几个假说,例如‘腊祭说’、‘巫术说’和‘鬼节说’,都没有充分论据。”陈连山说,“但是,我们可看到春节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

  “比如,‘岁’字原来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于收获后的杀牲祭祀,‘岁’渐渐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成为一种时间段落标志。‘年’字也如此,《说文解字》的解释,‘年,谷熟也。’后来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说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产生了年的概念。确定了年的长度以后,一年的开端就是新年,慢慢就演化出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或者说春节,无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陈连山说。

  守岁在唐代流行全国

  所谓“一夕变冬春”,在春节里最易勾起中国诗人心绪的,大概就是完成辞旧迎新的除夕了。“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是唐人的诗句。

  而与除夕密切相关的节俗,便是守岁。

  “晋朝已经出现守岁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到唐代,守岁习俗已流行全国。”陈连山说。

  从唐太宗李世民传世的几首诗歌来看,唐代过年,皇帝会召集近臣一起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正是出自李世民的“御制”。

  在除夕守岁一夜时光里,古人何以遣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这是唐人孟浩然的婉约;“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这是清人赵翼的豪放。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年过除夕,正赶上下雪,他很高兴,写了一首《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有像明代文徵明这么“另类”过除夕的人,“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当然,更多的还是欢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过一首《除夜有怀》诗,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两句,似乎大家可以在守岁时玩一些类似射覆猜谜式的小游戏。

  更早的春节节俗记载,可以到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寻找,“爆竹”、“桃符”、“屠苏酒”等传统春节意象,都已走进当时人的记忆。

 [1] [2] [下一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