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春节什么最好?(图)
2011年02月09日 13:05

春节期间,在贵阳市一家小商品市场,家长带着孩子选购兔年饰品。 资料图片

  新春佳节怎么过,“吃看说玩”最关键。近年来,随着生活、交往方式改变,春节期间吃什么、看什么、说什么、玩什么,一度成为困扰许多人的“烦恼”。为此,人们不断创新方式,变着法子过好春节

  最好的味道是“团圆”

  对中国人来说,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的核心内容。传统上,年夜饭自己做,在家吃。随着时代发展,年夜饭的这些传统在演变,为了省时省力,十多年前,一些家庭开始在饭店吃年夜饭,农村出现了上门办年饭的“专业队”。这样省事了,但排队等候、缺乏气氛等“新烦恼”接踵而至。

  在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张荣生说,前几年在饭店订年夜饭吃,省时省力,“可这几年价格涨得太快,还出现了天价年夜饭,让钱包变得有点紧,选择"钱包轻松"还是"人轻松",让人有点烦。最重要的是,在饭店吃年夜饭没有了那种自己动手、全家相聚的氛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吃在春节习俗中的分量有所下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吴亦明教授说,年夜饭早已超出了一桌饭菜的意义范畴,它是一顿团圆的饭,同时寄托了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在江南一带,有几样菜是年夜饭必备的:代表“年年有余”的鱼,谐音“头富”的豆腐,代表事事如意的“如意菜”豆芽……“这些藏在年夜饭里的吉祥符号,只有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你一手我一手地做,才能真正感受到过年、团圆的味道。”

  最好看的节目是“快乐”

  不可否认,作为春节“新民俗”,看“春晚”是许多人热衷的。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成了许多家庭的景象。然而,春晚承载了太多期盼,近些年人们挑剔它。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王世谊说,“尽管它有各种不足,但这恰恰说明了现在人们精神需求的层次提高了,对文化的需求已经多元化了。”

  出于对这种多元文化需求的回应,央视春晚不断改革,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春晚,网络上出现了“草根春晚”。今年除夕夜,在南京做生意的桂华一家四口各取所需,在自己心仪的节目中感受新年的乐趣:桂华喜欢本山的小品,守着客厅的壁挂电视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妻子爱看地方卫视节目,就在卧室看小电视;上职中的女儿和小儿子一边聊天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欣赏网络春晚。“不管看什么,开心就好。”桂华说。

  最好的祝福是“惦记”

  拜年说什么?不外乎祝福和感谢,说些吉利话。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不断变化,从寄贺卡,到打电话,再到发短信和邮件,近来出现了博客拜年、视频拜年。

  然而,这些拜年方式在满足人们“沟通无极限”需求的同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人们之间的情感。

  从除夕早上开始,南京市民乔纯就不停收祝福短信,其中不少是相同的,个别甚至连转发的名字都没改就发过来了,让他哭笑不得。乔纯说,以前对群发短信挺反感的,现在已经想开了,如今人们的交友圈很广,如果每个人都要独写一条短信,可能花一整天都不够。“看到短信中某个熟悉的名字,知道对方还惦记自己,这就足够了。”

  “每个人选择拜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交流方式,以及拜年的对象。”吴亦明教授说,从走街串户到写信、寄贺年卡,从电话、邮件到短信、博客,人们拜年的方式不断变化,但蕴含其中的祝福和深情历久弥新。

  玩得开心,别忘“亲情”

  今年春节长假,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伙子徐斌和老婆孩子一起去东南亚玩。本来说年前就走,后来考虑到春节是走亲访友的时刻,思考再三,最终还是回老家陪父母过了个快乐年后再出去,年初二才成行。

  春节外出旅游早已不是新鲜事。有南方人到东北过“滑雪春节”的,有北方人到南方过“温暖春节”的,也有到国外感受“中国年”的。

  “其实,春节到哪玩,玩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浓浓的亲情才是我们最牵挂的。”徐斌说。

  “一样的年,可以不一样过。”吴亦明教授说,如果亲朋好友能够理解,时间、经济又允许,春节到国外逛逛也无妨,但不要忘了亲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过节的方式在不断演变,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关键在于,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要继承其中"好""善"的元素,并加入现代的"先进"元素,最终融合发展成为未来的新传统、新文化。”吴亦明说。(王骏勇 凌军辉)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