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戏说“滥竽充数”
2011年09月22日 11:01



  “竽”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相传是人类始祖女娲制作出来的。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距现在有3000多年的历史。

  竽能表达人的情意,既能娱人也可自娱。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尤为被重视,传说中的“滥竽充数”这个典故也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韩非子·内储说上》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涽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这个典故是说:“处士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但是他看齐宣王喜欢听竽,又看到这是几百人的大齐奏,可以浑水摸鱼,于是就趁机混在三百人中间,摇头晃脑假作吹奏状。而宣王死后,涽王继位。这位涽王不喜欢听大合奏而喜欢听独奏,要一个人一个人的吹。南郭先生自知不行,再也混不下去了,为了怕露馅,赶快自动溜掉。”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典故。这个“滥竽充数”的典故用起来还有一种意思,除了比喻没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的人不称其职以外,还有一种是卑称,用来表示自己才疏学浅,自谦的意思。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