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清代宫廷便服综述(上)
2011年10月13日 14:55

  清代以满族传统服饰特征为主体的服饰制度,是其政治制度、典章制度的重要部分。整个服饰体系分为礼服、吉服、行服、戎服、常服、便服等,在服饰的细节上,必须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适合野外征战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清代服饰形制款式要都追求装饰简练,穿脱方便,便于骑射,严实保暖,这不仅是处于北方的民族生存的需要,更是建立和巩固一个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新政权的必要手段。

  清代便服的形式繁复多样,包括便袍、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袄、衫、裤、套裤等。笔者从清代便服从简约质朴到奢华考究演变的历史背景入手,对清代便服的种类及其服用,便服的工艺特点,包括面料工艺、图案设计、边饰工艺等做一综述。

  一、便服变化的背景

  清初,统治者视服饰制度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事关政权存亡,因此对服饰制度非常重视,有严格的等级界定。在入关前,太宗文皇帝已经着手厘定服饰制度,对有悖于典制的行为,整肃非常严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曾经训诫:“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崇德二年,皇太极谕旨:“我国家以骑射为业……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祖宗之制耳。”清入关后,中原官民经历了一场服饰习尚的大变革。顺治十年(1653年),世祖章皇帝曾下诏训斥:“近见汉官人等,冠服体式,以及袖口宽长,多不遵制。……如仍有参差,不合定式者,以违制定罪。”

  到了清中期,皇帝对于维护服饰制度高度重视。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日,高宗纯皇帝谕令立训守冠服骑射碑。他重申了皇太极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训谕,说:“皇祖太宗圣训所垂,载在《实录》,若非刊刻宣示,则累朝相传之家法,外庭臣仆何由共悉。且自古显谟令典,多泐之金石,晓喻群工。我皇祖太宗之睿圣,特申诰诫,昭示来兹,益当敬勒贞珉,永垂法守。著于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及侍卫教场、八旗教场,各立碑刊刻,以昭朕绍述推广至意。”乾隆三十七年十月,高宗纯皇帝审阅三通馆进呈所纂《嘉礼考》后,回顾北魏、辽、金、元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更改服制的过程,再次重申:“祀莫尊于天祖,礼莫隆于郊庙。溯其昭格之本,要在乎诚敬感通,不在乎衣冠规制。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推原其义,实天远而祖近,设使轻言改服,即已先忘祖宗,将何以上祀天地。”高宗纯皇帝对于服饰制度的重视,说明服饰制度是与江山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的,严格维护满洲服饰制度,就是维护满洲贵族政治统治的稳固。

  清中叶以后,随着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国库岁入数千万两的富足,使得宫廷及八旗贵族的生活由俭而奢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他们不仅适应了都市生活的安闲舒适,宫廷生活追求奢华安逸的风气也迅速形成。奢侈之风催动了朝廷政治的日益腐败,统治者不再将继承骑射传统作为巩固政权的基础,骑射尚武不再是这个曾经赖以为生的民族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木兰秋狝”活动基本废止。

  另一方面,窄袖束身的袍服不方便都市生活的礼节和节奏,关内相对温暖的气候已不需要常年保暖的服饰,因此,借鉴中原民族服饰的特点,宽襟博袖的服饰应运而生。道咸以后随着朝廷对各方面礼制的禁限放宽,曾经骁勇善战的满洲贵族已不再重视继承本民族传统,转而追求服饰日益宽松华丽。宫廷服饰中出现了氅衣、衬衣等这类纯粹的燕居休闲服装,便服中的其他款式也融入了些许中原民族服饰的因素,如宽襟博袖、固定式立领,以及华美的绦带镶边工艺。

  从传世的清代宫廷服饰中看,道光以前,宫廷服饰无论《大清会典》严格规定的冠服、吉服、行服,常服,还是燕居便服,在形式、纹饰、色彩、质地上都基本循其旧制,宽襟博袖的款式非常鲜见,服装腰身、袖子、下摆都比较合身,穿着者无论飞身上马还是寒暑穿脱都非常方便。仅就马蹄袖端的宽度而言,一般是18厘米左右,放下后恰好盖住手背,易于行礼、保温和护手。院藏传世便服文物中没有道光以前的宽襟博袖式样服装。

  道光以后,宽襟博袖服饰的出现明显地昭示了满族生活的改变,征战骑射不再是这个曾赖以为生的民族生活的主要内容;宫廷生活繁缛的礼节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关内相对温暖的气候,使得宽襟博袖的服饰更受到贵族和后妃的喜爱。借鉴中原民族服饰的特点,宽襟博袖的服饰应运而生。清中晚期以后的礼服、吉服等有严格典制规定的袍服,其袖端尺寸也逐渐加宽,有的达30甚至40厘米。慈禧执政时期,宽袖端袍服尤为流行。有的礼服、吉服甚至将已织绣好图案的面料重新加宽袖端,再行缝制,明显露出了无花纹的素色底料(如图)。马蹄袖更多的成为装饰,不再遵循祖制强调其民族服饰的特征,也不再强调其保暖护手的功能。礼服、吉服尚且如此,日常穿用的便服可想而知。

  宫廷燕居便服从束身窄袖到宽襟博袖的变化,反映出统治者不再坚持清初实行的“立国之经”,改变宫廷及内眷服饰,成为都市生活的需要,也成为融合汉民族文化风俗,从而巩固政权的需要。因此,装饰华美繁复的便服逐渐在宫廷内大行其道,不仅宫眷服饰如此,男用便服也以追求华丽繁复装饰为时尚。

  晚清政权因奢靡加速了腐败,政以贿成,因循懈怠导致政府逐渐失去对社会诸多方面的控制,社会处于变动相对激烈的转型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各种时尚流行,“咸同而后渐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故喜新”。“同光间,男子衣尚宽博……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衿奇斗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虽然礼、吉服尚有典章制度不可逾度,宫廷中的后妃便服还是首先时尚起来。我们从院藏服饰文物中可以看到,道光以后的便服实物数量及款式增多,装饰越来越华丽。从《宫中朱批奏折》中可以看到,清中期以后,便服的制作数量已经很多。同治十二年十月,“传派苏州织造毓秀造办缂丝龙袍褂三套,氅衣三十六件,衬衣五十九件,解到银八万五千两,其中工料银七万五千八百一十八两。”再如,光绪二十年二月八日:“杭州织造英瑞奏为奉传活计,现已一律办成,报解运京交纳,恭折仰祈圣鉴事。窃奴才衙门承准内务府文开:光绪十九年七月五日奉旨;著三处织造织办龙袍褂面、氅衣、衬衣、马褂紧身等件,个随本色本花样边,赶紧照单织办,限于本年十二月内解京,钦此。奴才伏查前项奉传龙袍褂面、氅衣、衬衣、马褂、紧身共计八十七件,系属要需,遵即照案核估料工,呈请户部指款。一面谘商浙江抚臣转饬迅速筹款,当经藩司先行拨到银两,购料开工,严督匠役攒赶。”

  以上说明,到同治光绪时期,由内务府造办的便服,成为宫中需用量较大的日常服饰,便服的“系属要需”,说明穿用场合比较多。另一方面,清晚期便服已有成熟的“本色本花样边”可以“照单织办”,而不再是我们所见到院藏的道光以前镶边,制作都比较简单,窄袖束身,素色或暗花的满族传统便袍。清晚期宫廷的便服,已然背离了清初服饰制度的传统,逐渐成为宫廷重要的服饰之一。

  (编者按:作者殷安妮同志是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清代宫廷服饰的专家。)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