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居
2012年08月07日 16:05
岭南偏居一隅,自古受战争侵扰较少,许多古民居、古村落幸而保存至今。从连南瑶族的南岗千年古寨到潮州畲族的李工坑村,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长寿村到粤东北梅州大埔的土楼村,从开平自力村碉楼到顺德清晖园内的岭南园林,岭南民居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由古至今纷繁变幻的世界。 广东三大民系与民居风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程建军 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潮汕式民居,有客家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 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这里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同时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岭南民居丰富多彩的现象。 史海钩沉 客家人和原居民最惨烈的一场械斗 看到客家人的土楼,突然联想到广府人的碉楼,开平碉楼和客家土楼一样,都坚若堡垒,均设有自卫的枪眼、坚固的围墙。土楼诞生的年代要更久远一些,而开平现存的最早碉楼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一开始出现就采用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后来干脆用起进口材料,建筑因而带有异国情调。 如果客家人的土楼与广府人的开平碉楼对垒将是什么样的结局?这个问题听起来可笑,却也并非空穴来风。虽然这两种建筑无法遭遇,但他们的主人却的确有过激斗,现今几乎被遗忘的清朝土客大械斗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有研究清史的专家将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长达十数年的这场械斗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具破坏力的冲突之一,客家人和广府土著人双方死伤散失人口多达五、六十万,(也有专家估计有100万人),足以与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最血腥的大规模战争相比。 受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影响 任何民居首先要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在湿热的岭南地区,民居需要防晒通风,岭南民居普遍设计小窗以隔热,同时在屋舍两侧多有巷道通风。屋舍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小天井。本来,天井的修建是缘于岭南多雨水,但聪明的当地人发现将天井设计得小巧一些既可以防日晒又利于通风,因为这些小天井如同烟囱一样,可以拔风,加速热气上升,适当降温。 这些适应环境的设计与气候寒冷的东北屋舍结构迥异。东北民居多坐南朝北,院落大(与地多人少也有关系),可以吸收更多辐射的热量,有助于保温。屋舍北部封闭以防寒冷的北风,而朝南的一面开放采纳阳光和温暖的南风,当地虽然雨水不算多,民居却要负载积雪,防大风,因而结构粗壮,外表朴实。 除自然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影响着民居的结构。粤北和粤东北聚集的客家人多从外地迁入,首先需要应对与原著民关系,出于自卫需要,他们修建了土楼和围龙屋合族而居以保障安全,抵御当地匪乱和械斗。不过围龙屋和土楼又有所区别,前者显示和当地人关系相对缓和,而土楼则表明了与外界更加紧张的社会关系。因此,从自然环境因素来看,土楼的结构和布局并非完全合理,它更多地受制于社会因素影响。 岭南民居融合西洋风格 岭南民居受中原影响巨大,携带中原地区遗风,近代以来随着海外淘金热,岭南民居又融合了西洋风格。西风东渐,吹拂到广东城市和乡村,诞生了广州西关骑楼和开平碉楼。而且,居民的宗教和生活习惯也不经意地渗入到民居的构造上。 然而古民居正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大片倒下,即便在偏远的地区也概莫能外。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习惯住在老屋,纷纷另立门户兴建新居,无人照料的老屋加速衰败。 古民居的不断消失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程建军认为:政府部门应当选择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加以重点保护,改善古民居内的通风通水和卫生条件,增加古民居对当地居民的凝聚力,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展示古民居传统的文化魅力。
【来源:中华五千年】
|
|